close

  又稱大精進菩薩,大勢至法王子,簡稱為「勢至」。根據《悲華經》記載:在過去有一位轉輪聖王,其大太子是觀世音菩薩,二太子是大勢至菩薩,三太子是文 殊菩薩,四太子是 普賢菩薩。後來,轉輪聖王修行成佛,即西方極樂世界的 阿彌陀佛,後來 觀世音和 大勢至成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,稱為「西方三聖」。  阿彌陀佛入滅後,將由 觀世音菩薩補其位, 觀世音菩薩入滅後,則由 大勢至菩薩補處成佛,號「善住珍寶山王如來」。
  《觀無量壽經》云︰「以智慧光,普照一切,令離三塗,得無上力,是故號此菩薩,名大勢至。」亦略稱大勢,又作勢至。
  《梵天問思益經》云:「我(大勢至菩薩自稱)投足之處,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,故名大勢至。」 大勢至菩薩的名號是由菩薩威勢而建立的,在「西方 三聖」中代表智慧。由於有究竟圓滿的智慧,才有最殊勝之威德,此威德能震動大千世界,同時也震動了魔宮殿。
  《觀無量壽經》亦云:「此菩薩行時,十方世界一切震動,此菩薩坐時,七寶國土,一時動搖。」此指的是菩薩之智慧威德與《思益經》相彷彿,此皆就菩薩自 利方面說的。《悲華經》云:「願我世界,如 觀世音,等無有異。」寶藏佛言:「由汝願取大千界故,今當字汝『得大勢』。」這說的是菩薩的大願。
  在《無量壽經》中的十六觀法是淨土行者的禪觀行法門,即由憶念 阿彌陀佛依正二報,得以往生西方。其中之「勢至觀」,又作大勢至觀,觀大勢至色身想。 為行者修此一觀法時,觀想 大勢至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,使眾生遠離三途;且天冠中,顯現十方佛國之相,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,普現諸佛事。
  《觀無量壽經》也記載菩薩的形像如下︰「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 觀世音,……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蓮華,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,一一臺中,十方諸佛淨妙國土 廣長之相,皆於中現,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華,於肉髻上有一寶瓶,盛諸光明,普現佛事。餘諸身相如 觀世音等無有異。」
  在《楞嚴經》一開始有一段經文叫「七處徵心」。當年 世尊問阿難:你的心在哪裡?阿難說了七處,都被佛否定之後,阿難承認自己是迷惑顛倒。於是佛就在 六根門頭指出真心的體用,在迷為「如來藏」,悟了謂之「修證了義」,了是明暸。而念佛法門是了義中之了義。《楞嚴經》中說修「楞嚴大定」,舉出了二十五位 菩薩,均各證得明心見性,二十五個方法是大類,展開來就是八萬四千法。其中 大勢至菩薩代表念佛方法,修「楞嚴大定」,在二十五個法門中稱為第一殊勝,修 學圓滿之後稱為「首楞嚴王」。
  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卷五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〉有這樣的記載︰「大勢至法王子。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。即從座起。頂禮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憶往昔恆河沙 劫。有佛出世。名 無量光。十二如來相繼一劫。其最後佛。名超 日月光。彼佛教我念佛三昧。譬如有人。一專為憶。一人專忘。如是二人。若逢不逢。或見非 見。二人相憶。二憶念深。如是乃至從生至生。同於形影。不相乖異。十方如來憐念眾生。如母憶子。若子逃逝。雖憶何為。子若憶母如母憶時。母子歷生不相違 遠。若眾生心憶佛念佛。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。去佛不遠。不假方便。自得心開。如染香人。身有香氣。此則名曰 香光莊嚴。我本因地。以念佛心入無生忍。今於此 界。攝念佛人歸於淨土。佛問圓通。我無選擇。都攝六根。淨念相繼。得三摩地。斯為第一。」
  大勢至菩薩說:「佛問我證得圓通的法門為何?我沒有別的分別選擇,只是收攝六根,淨念不斷,一心念佛,而達到三摩地定慧等持的境地,此念佛法門實在是 最殊勝方便、最為第一。」所以 大勢至菩薩可說是淨宗初祖,一句「阿彌陀佛」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皆不改變,成佛之後還是念 阿彌陀佛,在十方世界廣度眾生 也是用這一句 阿彌陀佛,稱之為淨宗初祖,名實相符。
  古人云:「開慧的楞嚴,成佛的法華。」 大勢至菩薩本在初心修行的因地,以淨念相繼一句佛號念到底,入於無生法忍。今日在此娑婆世界,攝受念佛修行的 人,導歸於西方極樂淨土。其威神智力在所有菩薩中沒有比祂再高的,故稱為「至」。「法王子」是補處菩薩的稱號,如世間之太子,祂是後補佛。
  《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》也有記載,若有眾生念 阿彌陀佛,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即派遣 觀世音菩薩、 大勢至菩薩等二十五菩薩隨時隨地擁護行 者。 觀世音菩薩、 大勢至菩薩也因攝護眾生,而廣受崇信。(相傳農曆七月十三日為大勢至菩薩聖誕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飞凤 的頭像
    飞凤

    飛鳳閣文學公益園地

    飞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